News

〔Music♪〕青春是生命中的美好缺憾…Tizzy Bac 陳惠婷

STAYREAL 2014/10/02 20:00:00

〔文/Tizzy Bac 陳惠婷 圖/電影-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專欄作者:陳惠婷
Tizzy Bac樂團主唱、音樂創作人,古人理想的生活是讀書/耕田,我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寫歌/耕田,可惜家裡沒有田。


BARK 第12期

幾天前看了《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試片,這是一部給文青看的YA戀愛片,算是從新的角度描寫青少年的愛情故事,因為是俗套中的不落俗套,加上男女主角選得好,故事又催淚,放映途中可以感受到有些觀眾已經不能自己,紛紛傳出拆面紙的唏唏簌簌聲,當影片結束,roll上電影工作人員字幕,影廳的燈光微微亮起,我感受到我的青春早已結束。

因為我沒有哭。

影片其實很值得去看,故事流暢,溫馨動人,尤其Shailene Woodley一口迷人的嗓音頗有Scarlett Johansson傳人之姿,光聽她念台詞就已經值回票價,描寫青少年癌症病患的愛情世界也符合理想社會期望人道關懷多元群體面向的正確價值選擇,只是比起電影描述的純愛世界,我更隱隱對於照顧癌症病童的家庭一路走來的艱辛,以及病患承受的病痛,感到更強大的真實感,這表示我已經離開青春有點遠了,現實感已經成功地將我包覆,比起投入電影的愛情世界,我更感受到現實的沈重,與生命的脆弱。記得當年看完《桃姐》,跟友人閒聊亂扯嘴皮子,我們說著:「比起電影的藝術性,我們感受到的更是四十年後的即將感同身受的迫切性,文藝片變成我們的恐怖片⋯」,雖然是笑鬧着說,卻忍不住背脊發涼⋯而當現實感將我們淹沒的時候,似乎就是跟青春說掰掰的時候了,沒辦法回頭,因為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都有一次的機會。

我的青春是一大堆的缺憾堆積出的荒謬圖像,想必很多人都是吧,所謂成長就是跟純真與美好一次次地剝離,青春期憂傷又憤怒的血液,叛逆期與父母關係的緊張,對於所謂愛情懞懂地體會,跌一次撞一次學一次地與現實抗衡最後妥協,當我此刻試著回想我青春時期一些過於戲劇化的場景時,唯一浮上的感覺還是鼻酸,表示青春的缺憾已經深深刻在我的腦皮質上,成為那些皺摺永恆的一份子了,然後我帶著這些缺憾變成現在的我,繼續成長,繼續在這些缺憾與成長上創作,再一次的,因為時間是最公平的,時間之流只會推著你繼續往前,不能留在某個原地。

有些訪談的機會會碰到這種問題:如果有時光機可以回到過去,你會最想改變什麼事?但我其實都無法回答,因為人本質上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創造品,所以我們會與各式各樣的缺憾共存,並發展出各種人生哲學,正因為缺憾的不可避免性,所以我們會試著去相信、試著把希望放在更高的地方(比方在這部電影中是星星)、試著從缺憾中看到美學⋯。然後再回到這個問題:我不會想改變什麼,因為青春的缺憾一定會發生,就算當初不是這個也會是那個,某種歷史洪流必然論吧,然而青春的缺憾會造就現在的你,如果你從缺憾裡學會某種東西了的話。

當電影散場的時候,我第一件做的事不是分享電影心得,而是馬上用手機購買下載電影原聲帶,這部片子的成功五成來自於選歌的品味,大大地幫助了營造電影的清新文青風味,都是一時之選的歌手或樂團,Jake Bugg、Grouplove、Birdy、Kodaline, Lykke Li、The Radio Dept、M83⋯,好的電影配樂可以幫助電影說故事,音樂自己有一個故事,成為畫面的後設文本。當電影故事說完,音樂仍在耳機裡迴盪,我們仍忍不住傻氣地為故事裡的角色期望,希望他們在那個未竟的世界裡,永遠青春,過得美好。

■ 本文授權刊載自《BARK 樂是浮生錄 - 第12期》

(電影圖片擷取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將立即撤除)

你可能會喜歡這些好物...

繼續閱讀 BARK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