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搖滾樂不死,不是說嘴而已。

STAYREAL 2014/09/12 20:00:00
無數的創作者在夾縫中求靈感、逆境裡創造出不曾存在的東西,這樣的音樂靈光,叫做不朽、死不了,就像Kurt Cobain常在你我的心一樣,讓聽音樂成為一件私密的事。身為聆聽者如我們,時而狼吞虎嚥,時而細細咀嚼他們的創作;聽到驚為天人的歌曲,便在內心暗自起誓要追隨他們一世人。有時戴上耳機或與友人一起賴在房間裡,整天時間只耗在聆聽愛團的專輯,和釣魚情境有些相似-外表平靜,內心火熱;或悲傷心碎時,自我本位發揮得極致,總有那麼一、二首歌具有莫名療效,撫癒你心,青春裡是有那麼幾回醉呀。
 
《失戀排行榜》電影裡,Jack Black飾演的Barry還為常態性的憂鬱星期一製作混音帶,其歡樂無比。
 
搖滾樂和饒舌音樂相像之處在於,知音難尋;一旦有緣相遇,就千萬別放過,因為從今而後,彼此便有數不盡的音樂謬思可配對,不是曲意逢迎那種。因此,另一種聆聽的喜樂便來自於分享,混音帶(mixtape)就是最好的分享媒介。錄音工程師William Powell Lear於六O年代發明匣式錄音帶(8-track cartridge),之後便開始有人使用它錄製混音帶,七O年代的嘻哈文化,人們叫它派對放音帶(party tapes)。約在八O年代時,卡式錄音帶(cassette)的出現,混音帶開始普及化,人人都可自製一捲。而在當時的青少年文化,DIY自己動手用卡式錄音帶製作混音帶送知音好友、愛人;或用來向心儀的人告白;或為了在一場聚會播放音樂;或是百無聊賴只想記錄自己聽歌的時光,這些,都是青春的一種浪漫。(要小心啊,混音帶送給磁場不對的人,反而讓自己陷入冏境。)
 
「混音帶有百百款,我們永遠有某個理由去自製一捲。」― Rob Sheffield,《愛情是一捲混音帶》
 
加洲龐克樂團FIDLAR所分享的古今中外皆宜之混音帶,歌單令人意外又驚喜。
 
還有另一種混音帶具有最強大的浪漫,那就是去看心愛樂團的現場表演。一場演唱會,表演的歌單,不就和我們在錄音帶上手寫的歌曲清單一樣嗎?而且僅有一次的聆聽機會,無價啊。隨著CD、MP3陸續降臨,混音帶也被科技化,逐漸殞落。如今收到CD勉強地尚能感受一點拿在手中的溫暖(也許因為剛燒好,CD有點熱),但是收到USB,總覺得有點虛無的感慨;正因如此,卡式錄音帶儼然成為九O年代後的代表物件-緬懷過去的人們,聆聽音樂的美好光景。
 
先前來台灣表演、今年宣布重組的Slowdive,還為DAZED雜誌製作了一份混音帶《Slowdaze》分享線上聆聽。 
 
來吧,動手做一捲混音帶送給朋友嘛。